两枚“重拳”砸下后,长和态度180度大转变,李嘉诚资产缩水780亿
#亚太瞭望台#
李嘉诚“卖港”受挫VS霍英东家国情怀:一场跨越世纪的商道博弈
2025年3月,97岁的李嘉诚因一桩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陷入舆论风暴。当他试图将巴拿马港口权益出售给美国资本时,不仅遭遇官方"两记重拳",更导致旗下企业市值蒸发780亿港元。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,最终演变成中美博弈的焦点。长和的态度也因此180度大转变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已故爱国商人霍英东家族用半个世纪书写的家国传奇。当我们将镜头拉回到上世纪50年代,霍英东在西方封锁中为新中国运送战略物资的船队,与今天李嘉诚的"卖港"风波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历史镜像。
一、霍英东:从"红色资本家"到国家战略伙伴
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,西方对新中国实施全面禁运。在港英当局武力缉私的白色恐怖下,霍英东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船队,将柴油、药品等急需物资藏在船舱夹层,夜以继日往返于香港与内地之间。据记载,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,指挥运输,连续三年未曾间断。周总理后来用"患难之交"形容这批爱国商人的贡献,而霍英东是唯一获邀参加抗美援朝50周年纪念活动的香港代表。
改革开放初期,霍英东再次展现超前眼光。1979年,他斥资兴建中山温泉宾馆,开创国内合作经营酒店的先河。1983年,由他主导设计的广州白天鹅宾馆开业,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五星级酒店。这些项目不仅带来经济效益,更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窗口。
二、霍家三代:用实业筑牢国家根基
霍英东对国家的贡献远不止商业领域。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时,他作为香港工商界代表全程参与,并公开发表《我的事业永远立足于香港》,旗帜鲜明支持"一国两制"。在香港回归前后的关键时期,他历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、特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,推动出入境自由、港元流通等政策落地。其子霍震霆继承父志,在国际奥委会为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奔走斡旋,助力北京申奥成功。
霍氏家族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堪称大手笔。1977年成立的霍英东基金会累计捐资超150亿港元,其中8亿港元注入香港科技大学,创下该校历史最高单笔捐款纪录。在内地,从南沙资讯科技园到"红三角"经济区建设,从北京亚运村游泳馆到广州南沙新城,霍家投资的项目总能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。更值得称道的是,霍英东晚年将内地资产全部与国家合作开发,这种"与国同频"的格局令人敬佩。
三、商道启示: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坐标
对比霍英东与李嘉诚的选择,我们能清晰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商道哲学。霍英东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,无论是抗美援朝的物资运输,还是改革开放的先行探索,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站在国家立场作出抉择。这种"家国情怀"不仅为家族赢得尊重,更让霍氏企业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。
反观李嘉诚的"卖港"风波,暴露出其战略判断的重大失误。当他试图通过出售港口资产转向美国市场时,显然低估了国家利益的底线。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审查与国有企业的合作冻结,看似突如其来,实则是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必然举措。正如港澳办所言:"任何企业都不能把经济利益凌驾于国家安全之上。"
四、历史镜鉴:企业家的时代使命
霍英东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"爱国者"。从抗美援朝的生死驰援,到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,再到香港回归的坚定支持,霍氏三代用行动诠释了"与国同梦"的深刻内涵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——当全球化遭遇逆流,当中国企业面临"走出去"的复杂环境,更需要企业家以国家利益为根本遵循。
李嘉诚的教训则为商界敲响警钟。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,任何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商业决策,都必须慎之又慎。正如商务部所言:"安全不是筐,不能啥都往里装,但该守的底线必须守牢。"企业家既要算经济账,更要算政治账、战略账,唯有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大局,才能在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霍英东与李嘉诚的选择恰似两面镜子,映照出中国企业家的两种境界。前者用家国情怀铸就商业传奇,后者因短视决策陷入困局。历史终将证明:只有与国家同频共振的企业,才能穿越周期迷雾,书写不朽篇章。这或许就是霍英东家族留给当代商界最珍贵的启示。
